魏征(徵)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 (今河北省晋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早年跟随魏公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去世,追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参与修撰《群书治要》、《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包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
归唐献策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魏征进谏,犯颜直谏
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卧榻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纳。
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
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长乐公主李丽质因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钟爱,将她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贞观六年(旧唐书魏徵传为贞观五年)开始准备嫁妆,唐李世民对众臣说“长乐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并所钟爱。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纷纷表示“陛下所爱,欲少加之”,于是进言请求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对此表示反对。因为永嘉公主乃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了礼制。李世民回宫把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徵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徵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在李世民并未有所表示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对魏徵加以赏赐,并暗示自己会给予支持,可谓给魏徵注入了强心剂。也正是因为有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徵的正义直谏才会这般顺利。不久魏徵晋升爵位为郡公。
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文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贞观十二年(638),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李世民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魏徵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下车,不是亲王所应当受的礼。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现在,又违背了国法。”李世民说:“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李世民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 
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
贞观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谏,让李世民要善始善终。
贞观十六年(642年),后来皇太子李承乾不学习德行和术业,魏王李泰的宠爱一天天增长,朝廷内外众官,都有些疑虑和议论。李世民听到后很厌恶这些议论,对侍臣说:“当今朝臣忠诚正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辅佐皇太子,用这杜绝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如旧。魏徵自称有病推辞,李世民下诏回答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去世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开始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党的。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主要成就

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首次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魏徵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文史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主撰《隋书》,其《经籍志》虽出于于之宁、李淳风等众人之手,但总领其书。《隋书·经籍志》参考了阮孝绪《七录》体例,以《汉书·艺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遗书14 466余部,89 666余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核对,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0类,著录存书3 127部,36 708卷,佚书1 064部,12 759卷。对考南北朝、隋代的藏书有帮助。在著录方法上,每类下录书名、卷数、作者、时代、官衔、内容提要、真伪、存亡或残缺。以究学术之发展、考流别之变迁。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是研究古代书目史的重要文献。他在《隋书经籍志·总序》中,对古代藏书的兴亡更替作了历史的总结,丰富了藏书史研究的内容。贞观七年(633),任侍中,封郑国公。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个人诗篇
《赋西汉》《横吹曲辞·出关》《暮秋言怀》《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郊祭文
《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黄帝宫音》《五郊乐章·黑帝羽音》《五郊乐章·舒和》《五郊乐章·青帝角音》《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赤帝征音》《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白帝商音》
太庙文
《享太庙乐章·永和》《享太庙乐章·长发舞》《享太庙乐章·大基舞》
《享太庙乐章·肃和》《享太庙乐章·大成舞》《享太庙乐章·雍和》

历史评价

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李世民:①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②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③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长孙皇后: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权德舆: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词,上裨大化,无疆之祚,实兆于斯。
独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
刘素:魏徵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刘昫等《旧唐书》:①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②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朏,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③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李世民用之,子孙长世。
宋祁等《新唐书》: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始,徵之谏,累数十余万言,至君子小人,未尝不反复为帝言之,以佞邪之乱忠也。久犹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自古所叹云。唐柳芳称“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为三代遗直”。谅哉!谟之论议挺挺,有祖风烈,《诗》所谓“是以似之”者欤!
赵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赵顼: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康熙帝: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赵翼: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徵。

魏征的故事(轶事典故)

态度妩媚
李世民皇帝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我看只觉得得妩媚。
嗜吃醋芹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那个山羊鼻子整天板着脸,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李世民身边的侍臣回答说,“魏徵喜欢吃醋芹”。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说,“你看你看,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说:“皇帝喜欢无为(而不是奢靡无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我就好这一口(醋芹)罢了。”李世民因此感叹好久。
籍贯争议
史书大都记载魏徵是巨鹿人,但馆陶和晋县却记载魏徵是“巨鹿下曲阳人”。下曲阳属于巨鹿,遍观从隋朝、唐朝到今天,历代政府所设巨鹿郡的辖境都在邢台市范围。而且唐时的馆陶和晋县不属于巨鹿郡管辖,且馆陶和晋县的县志中也没有魏徵任何记载。民国时期,邢台巨鹿古城发掘出的唐代时期的魏徵祠堂和魏徵铁像也证明魏徵是邢台巨鹿人。

李世民畏魏征

《李世民畏魏征》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作《资治通鉴》中的一篇散文。文章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征的一段故事。
作品原文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⑴回⑵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⑶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⑷。尝谒告⑸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⑹,外皆严装⑺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⑻,故中辍⑼耳。”上尝得佳鹞⑽,自臂⑾之,望见征来,匿⑿怀中,征奏事固⒀久不已,鹞竟⒁死怀中。
词句注释
⒈善:擅长,善于
⒉回:回转,扭转。
⒊上:指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
⒋霁( jì)威:息怒。霁:收敛
⒌谒告:请假。
⒍南山:终南山,在今西安市东南七八十里。
⒎严装:装备整齐。
⒏嗔:生气。
⒐中辍:中止。辍:停止。
⒑鹞:猛禽。
⒒臂:手臂,这里为动词,意思是用手臂架着。
⒓匿:藏。
⒔固:同“故”,故意。
⒕竟:最终。
15.毕:完成。
16.胆:胆识
17.略:谋略
18.尝:曾经
白话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家庭成员

祖父:魏钊
父亲:魏琬
妻子:河东裴氏
长子:魏叔玉,光禄少卿
孙:魏膺,秘书丞,神龙初为郑国公
次子:魏叔瑜,职方郎中
孙: 魏华,礼部侍郎
曾孙:魏瞻,驾部郎中
第三子:魏叔琬
第四子:魏叔璘
女:魏氏,嫁霍王李元轨
魏徵孙魏殷为汝阳令,有三子:
曾孙:魏明,监察御史
玄孙:魏凭,献陵台令
来孙:魏谟,字申之,唐宣宗年间宰相
曾孙:魏隋,蓬州刺史
曾孙:魏万,兼御史中丞

后世纪念

墓葬
魏徵墓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墓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魏徵传》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
庙宇
魏徵庙建在魏徵墓前,庙仅存大殿一座,拜殿外东西墙壁嵌存有明天启四年《重修碑记》、大明开封府《魏公庙金神重修碑》、清顺治十六年《重修金神碑》、康熙二十五年《魏公庙重修门碑》四通碑。殿前还有雍正五年《今椿魏公神像暨满堂神像碑》,记载了重修魏徵庙的经过。1985年,魏徵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场所
据旧志载,魏征墓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县城西南谷熟镇南2.5公里魏堌堆村。魏堌堆村顾名思义就是由此而来。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小说《西游记》里记载了魏徵变成门神的故事: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王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为了赌胜,胡乱施放雨水,犯了天条,玉帝要将他斩首,派魏徵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李世民为他说情,李世民满口答应。第二天,李世民宣魏徵入朝,并把魏徵留下来,同他下围棋。
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梦中灵魂出窍斩了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天天到宫里来捣乱,闹得李世民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在前门闹了。可没过几天,那老龙又在宫殿后门来找李世民算帐,魏徵于是抱剑为李世民守后门,这样老龙才再也不敢来闹了。李世民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秦琼、尉迟恭两人之像贴在宫前门口,画了魏徵画像贴于后门,结果照样管用。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尉迟恭与魏徵便成了门神,双门左右贴秦琼和尉迟恭,单门贴魏徵。
影视形象

年份

电影、电视剧

饰演者

1995年

武则天

黄斐

1996年

隋唐演义

周刚

2001年

大唐情史

许松源

2004年

千古风流一坛醋

杜泓君

2004年

秦王李世民传奇

保剑锋

2004年

无字碑歌

李立群

2006年

盖渊苏文

孟浩林

2006年

贞观之治

金士杰

2006年

开创盛世

侯勇

2007年

贞观长歌

董子武

2011年

西游记

杨念生

2012年

隋唐英雄

陈继铭

2013年

隋唐演义

史天庚

2014年

武则天

李光复

魏征斩龙(魏征传说)

小说《西游记》里记载了魏征变成门神的故事: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在前门闹了。可没过几天,那老龙王又在宫殿后门来找唐太宗算帐,魏征于是抱剑为唐太宗守后门,这样老龙才再也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秦琼、尉迟恭两人之像贴在宫前门口,画了魏征画像贴于后门,结果照样管用。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尉迟恭与魏征便成了门神,双门左右贴秦琼和尉迟恭,单门贴魏征。

历史美名

魏征,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意思是魏征是皇帝李世民的一面镜子。李世民的原文为“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殁,朕失一鉴矣!”
而世人则把魏征誉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鉴”。从贞观年间魏征的进谏活动和主要表现看,魏征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负盛名的杰出的谏官代表,忠心辅国,犯颜直谏,获此殊荣,名实相符,当之无愧。
魏征进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数量多多。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二、质量上乘。魏征谏言无论疏文、谈话,观点鲜明,文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一般都能使唐太宗折服或猛醒,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在魏征所有谏言中,尤以贞观十一年上奏的《谏太宗十思疏》和贞观十三年上奏的《十渐不克终疏》两篇疏文最为著名,被历代史学家称为“万世师表“。魏征谏言中许多脍炙人口的箴言警句,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民为邦本、本固国宁”等已成为中国广大民众使用频率很高的经典词汇。三、谏技高超。魏征以敢于直谏而闻名于世,但也不是不讲方式方法,一味地顶撞和冒犯皇帝。在长达17年的漫长岁月中,魏征之所以屡谏屡胜,而唐太宗能够言听计从。与魏征善于进谏,能把道理讲清说透有很大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在做客“百家讲坛”时讲,魏征进谏,寓贬于褒,有理有节,善于因势利导,常常运用表扬的方式达到帮助皇帝改正缺点、错误的目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既可反观过去,又能映照未来!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把进京执政比作“赶考”,向全党庄严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适时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著名论断。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曾把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印发全党学习借鉴。教育部将其作为首选篇目,编进了中学语文课本。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各级党委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切实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

魏征名言语录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徭役又由谁来承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