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寝废食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寝:睡觉。废:废止,停止。形容专心致志地干谋一件事情,连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
出处宋 司马光《进五规状 远谋》:“臣窃见国家每边境有急,羽书相衔,或一方饥馑,饿莩盈野,则庙堂之上焦心劳思,忘寝废食以忧之。”
基础信息
拼音wàng qǐn fèi shí
注音ㄨㄤˋ ㄑ一ㄣˇ ㄈㄟˋ ㄕˊ
繁体忘寢廢食
感情忘寝废食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刻苦努力。
近义词废寝忘食、忘餐废寝
英语neglect one's sleep and meals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狼号鬼哭(意思解释)
- 见风是雨(意思解释)
- 反唇相稽(意思解释)
- 盲人说象(意思解释)
- 说雨谈云(意思解释)
- 一塌糊涂(意思解释)
- 压岁钱(意思解释)
- 秣马厉兵(意思解释)
- 源源不断(意思解释)
- 色中饿鬼(意思解释)
- 巧上加巧(意思解释)
- 供不应求(意思解释)
- 青云直上(意思解释)
- 败俗伤风(意思解释)
- 大张旗鼓(意思解释)
- 经纬天地(意思解释)
- 鬼鬼祟祟(意思解释)
- 进谗害贤(意思解释)
- 休戚是同(意思解释)
- 扭直作曲(意思解释)
- 错落有致(意思解释)
- 恐后争先(意思解释)
- 聪明反被聪明误(意思解释)
- 兵戎相见(意思解释)
- 绿林强盗(意思解释)
- 狂风暴雨(意思解释)
- 欧风美雨(意思解释)
- 苟合取容(意思解释)
※ 忘寝废食的意思解释、忘寝废食是什么意思由千金网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靡所底止 | 谓没有止境。 |
紫陌红尘 | 紫陌:京城的道路;红尘:尘埃。指京城道上非常热闹,尘土飞扬。形容京城繁华或比喻虚幻的荣华。 |
德容言功 | 见“德言容功”。 |
明知故问 |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 |
陈言务去 | 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 |
扬幡擂鼓 | 幡:垂直的长条旗子。舞动着幡,敲打着鼓。形容热热闹闹地大事张扬。 |
漏洞百出 | 漏洞:不周密的地方;百出:形容出现次数很多。破漏的地方非常多。比喻说话、写文章或做事破绽很多。 |
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饥肠辘辘 | 饥肠:饥饿的肚子;辘辘:象声词;车轮滚动的声音。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
时易世变 |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
溢于言表 |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
汗牛充栋 | 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运输时可使牛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书籍极多。 |
不攻自破 |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
万马奔腾 | 像无数匹马奔跑跳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奔腾:跳跃着奔跑。 |
语不惊人 |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
鬼鬼祟祟 | 迷信的人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形容行为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
狭路相逢 | 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
吉光片羽 | 片羽:一片羽毛;指吉光身上的一小块毛皮;吉光: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毛皮为裘;入水数日不沉;入火不焦。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贵的文物。 |
阳春白雪 |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
口坠天花 | 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品》载,佛祖说法,感动天神,“六欲诸天及天子众,以天福力雨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摩华……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天华乱坠满虚空,众香普熏于大会”。后遂以“口坠天花”喻指以夸诞之词动人听闻或以甘言骗人。华,同“花”。 |
人面狗心 |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
超然绝俗 |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 |
细水长流 | 细:微小。比喻节约使用财物;使经常不缺用。也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做某件事。 |
麻木不仁 | 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
忘乎所以 | 形容由于激动而忘了应有的态度;作出不适宜的举动。乎:古汉语虚词;无词汇意义;所以:指原来应有的态度或行为。 |
精兵强将 |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
流风馀俗 | 遗留的风气、习俗。 |
背义忘恩 | 指背弃道义,忘却恩德。同“背恩忘义”。 |